海蜇|海蜇皮|海蜇供应商|营口海洋食品有限公司
首家海蜇专项欧盟注册
海蜇皮
2009-12-02 13:34:35
简介  海蜇皮是海蜇的制成品。海蜇属于腔肠动物门,钵水母纲。它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,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代就已经开始食用。我国从辽东半岛直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,海蜇是我国沿海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。
  海蜇的身体可分为伞部和腕部。伞体隆起呈半球形,直径为300~500 mm,最大的可达1 m。伞体表面光滑,中胶层发达,厚且硬。生活状态时向上的一面称外伞面(反口面),朝下的一面为内伞面(口面)。体色变化较大,一般是青蓝色,有的是暗红色或黄褐色。伞的下面是根状的口腕,口腕愈合,把原有的口封闭,口腕的下部形成很多小孔,称为吸口,海蜇靠吸口吸食海水中的藻类、原生动物、小型甲壳类等微小生物。海蜇触手上的刺细胞能放射毒液,可御敌捕食,人触之有疼的感觉。
  海蜇捕得后用石灰,明矾浸制,再榨去其体中水分,洗净,盐渍。切碎用。

性味

  味咸,性平。

功用主治

  清热解毒、消肿降压、软坚化痰、有抑癌作用。用于高血压、妇人劳损、带下、小儿风热、气管炎、哮喘、胃溃疡等。

临床应用

  1.治高血压引起的头昏脑胀、烦热口渴、尿黄、便秘:海蜇头 60--90克,漂洗去咸味,加荸荠50克,共煮汤服,每日1次。
  2.治哮喘:海蜇皮50克,鲜猪肉100克,炖熟服,每日1次。
  3.治胃溃疡:海蜇皮500克,大枣500克,红糖250克,浓煎成膏,每次1汤匙,每日2次。
  4.治肺热咳嗽:鲜海蜇500克,猪瘦肉60克,马蹄500克,生姜1片。将海蜇洗数次,切丝;马蹄去皮,洗净,切开两半;猪瘦肉洗净,切片;用油、盐稍腌。把海蜇、马蹄放入锅内,加清水适量,武火煮沸后,文火煲半小时,放入猪瘦肉片和姜片,煲几分钟,调味食用。
  5.治妇女劳损、带下:海蜇50克,党参30克,白术10克,土茯 30克,木棉花10克,鸡冠花10克,水煎,分2次服,每日1剂。
  6.治小儿风热:海蜇15克,桑叶10克,银花9克,薄荷3克,连翘9克,水煎,取汁分2次服,每日1剂。
  [用法用量]水煎煮服,每次15—30克。
  [宜忌]脾胃寒弱不宜服。
  [成分与药用]
  本品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钙、磷、铁、硫胺素、核黄素、尼克酸及碘等,具有扩张血管降压作用。

海蜇皮鉴别

  (1)色泽鉴别
  良质海蜇皮———呈白色、乳白色或淡黄色,表面湿润而有光泽,无明显的红点。次质海蜇皮———呈灰白色或茶褐色,表面光泽度差。
  劣质海蜇皮———表面呈现暗灰色或发黑。
  (2)脆性鉴别
  良质海蜇皮———松脆而有韧性,口嚼时发出响声。
  次质海蜇皮———松脆程度差,无韧性。
  劣质海蜇皮———质地松酥,易撕开,无脆性和韧性。
  (3)厚度鉴别
  良质海蜇皮———整张厚薄均匀。
  次质海蜇皮———厚薄不均匀。
  劣质海蜇皮———片张厚薄不匀。
  (4)形状鉴别
  良质海蜇皮———自然圆形,中间无破洞,边缘不破裂。
  次质海蜇皮———形状不完整,有破碎现象。
  劣质海蜇皮———形状不完整,易破裂。

营养分析

  1. 海蜇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,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,是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;
  2. 含有类似于乙酰胆碱的物质,能扩张血管,降低血压;
  3. 所含的甘露多糖胶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功效;
  4. 海蜇能软坚散结、行淤化积、清热化痰,对气管炎、哮喘、胃溃疡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益,并有防治肿瘤的作用;从事理发、纺织、粮食加工等与尘埃接触较多的工作人员常吃海蜇,可以去尘积、清肠胃,保障身体健康。

适宜人群

  一般人群都能食用
  1. 适宜中老年急慢性支气管炎,咳嗽哮喘,痰多黄稠之人食用;适宜高血压病,头昏脑胀,烦热口渴,以及大便秘结者服食;适宜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食用;适宜醉酒后烦渴者食用;
  2. 脾胃虚寒者慎食。

食物相克

  海蜇忌与白糖同腌,否则不能久藏。

烹饪指导

  1. 食用凉拌海蜇时应适当放些醋,否则会使海蜇“走味”;
  2. 有异味者为腐烂变质之品,不可食用;新鲜海蜇不宜食用,因为新鲜的海蜇含水多,皮体较厚,还含有毒素,只有经过食用盐加明矾盐渍3次(俗称三矾),使鲜海蜇脱水3次,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;
  3. 海蜇配木耳,润肠,美肤嫩白,并能降压,长期食用,有益健康;
  4. 海蜇在食用前一定要用清水洗净,去掉盐、矾、血里、砂子,再用热水汆一下,然后切丝拌凉菜用。

食疗作用

  味咸、性平、入肝、肾经;
  具有清热化痰、消积化滞、润肠通便之功效;
  用于阴虚肺燥、高血压、痰热咳嗽、哮喘、瘰疬痰核、食积痞胀、大便燥结等症。

其他相关

  海蜇入馔,始见载于晋代《博物志》。
  唐代《岭表录异》指出:“南人好食之,云性暖,治河鱼疾”,并记有食用方法。
  元代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中已有名菜“海蜇羹”的制作方法。自明代开始,人们才开始生食海蜇。
  《归砚录》:海姹,妙药也。宜气化瘀,消痰行食而不伤正气,故哮喘、胸痞、腹痛、症瘕、胀满、便秘、滞下、疳、疽等病,皆可量用。
  《医林纂要》:补心益肺,滋阴化痰,去结核,行邪湿,解渴醒酒,止嗽除烦。

备注

  1. 清洗海蜇皮:将海蜇皮平摊在案板上,切成丝状,泡入50%浓度的盐水中,用手搓洗片刻后捞出,把盐水倒掉,再用50%浓度的盐水浸泡,这样连续两三次,就能把夹在海蜇皮里的泥沙全部洗掉。

营养成分

  能量33千卡
  蛋白质3.7克
  脂肪0.3克
  碳水化合物3.8克
  胆固醇8毫克
  硫胺素0.03毫克
  核黄素0.05毫克
  烟酸0.2毫克
  维生素E2.13毫克
  钙150毫克
  磷30毫克
  钾160毫克
  钠325毫克
  镁124毫克
  铁4.8毫克
  锌0.55毫克
  硒15.54微克
  铜0.12毫克
  锰0.44毫克

食疗价值

  海蜇的伞部。又称白皮子(纸)、秋风子。漂净切碎用。
  有与海蜇类似的化痰、消积的性能。可用于痰热喘咳,瘰疬痰核和食积不消,痞胀少食。如治哮喘有热痰,可配鲜猪血炖服;治瘰疬(颈淋巴结结核),可同荸荠煎汤服。亦可生用(凉拌)。

海蜇皮·中药材

  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本草纲目拾遗》
  【拼音名】Hǎi Zhē Pí
  【英文名】Jellyfish umbrella
  【别名】白皮子、白皮纸、秋风子、 (虫宅)皮、罗皮
  【来源】
  药材基源:为根口水母科动物海蜇的伞部。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2.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
  采收和储藏:8-10月间捕捞海蜇时将伞部加工成海蜇皮。鲜海蜇皮先放入清水中浸漂,除去咸味和沙子,切碎。腌制海蜇皮分为四个步骤:①初矾:用竹刀将海蜇皮与海蜇头连接处的颈要割去,再刮去血义和背面白色粘液。按5%浓度加矾浸入容器内。②二矾:将初矾海蜇皮削去红墩,沥水1h,平摊在木板上,每只用盐矾混合物[100:(3.5-4)]撒在膛心,移放至桶中,腌满后,撒较厚的一层盐填充顶。每100kg加盐矾混合物12-15kg腌制。7d后即为二矾制品。③三矾:将二矾海蜇皮取出沥水30min,放在木板上,每张海蜇皮加盐矾混合物[100:(1-1.5)]施敷全体,移放入桶中。撒盐封 顶,5d后即成三矾成品。④提干:将三矾海蜇皮逐张放入三矾卤水中,用水泥块擦洗海蜇皮周围的血衣斑,再逐张撒少量的食盐。然后平放在桶中,放置4d后取出,堆高60-70cm,沥去卤汁,3d内翻转2次,直至卤水沥干,即成三矾提干成品。海蜇制品保存时切忌日晒、污水或淡水浸入及其他碱类混入等。否则很快腐烂。阴凉、通几、干燥是保存的重要条件。
  【原形态】1.海蜇,海蜇生活时通常为淡蓝色至青蓝色。伞呈半球形,直径一般为25-45cm,最大可达50cm左右。伞体厚边缘渐薄。外伞表面光滑,伞缘有8个缺刻,内各有感觉器1个,位于主辐和间辐的末端各制间,伞缘的每1/8有缘瓣14-20个。内伞有很发达的呈同心圆的环肌。在4个间辐处各有1个马蹄形的生殖腺,其下腔各有1个小的疣状突起,与4个口柱交互排列,向中央汇合至呈棱柱形腕盘,由此向外伸出8对左右侧扁的肩板,每板上具40-50条丝状物。肩板向下有8个翼状的口腕,每个口腕上有150-180条丝状物和30-35条棒状物,腕翼边缘的皱褶上有许多吸口。内伞中央胃腔有16条辐管,即主辐、间辐各4条,从辐8条,通过在其内、外侧的分枝(仅从辐管在内侧不分枝)彼此相连,构成网状,并都伸到伞缘。从胃腔底部的主辐位置伸出4条辐管,各自分叉向下伸到8个口腕,并经多次分枝进入吸口与外界相通。口腕附属器乳白色,或半透明状,有时口腕及肩板呈红褐色,吸口褐色。生殖腺黄色。但雄性个体的色泽比雌性个体的颜色略淡。生长于河口附近的海湾内。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均有分布。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。8-9月间常常成群浮游于海面,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。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 ,也可漂到外海。 2.黄斑海蜇,成体一般为乳白色,外伞表面具黄褐色斑点。伞径达21-45cm,最大可达54cm左右,伞中央胶质厚,边缘渐薄。外伞表面粗糙,具众多小而尖锥形的黄褐色突起(这是与前种的显着区别)。伞缘每1/8有8个长椭圆形缘瓣。内伞4个间辐处各有1个生死腺,其下腔生殖乳突很大,呈卵圆形,表面具尖刺状突起。口腕8个,三翼型,具多数短棒状附属物,其末端膨大呈球状。腕端及腕上附属物呈黄褐色,口腕及生殖腺皱褶呈乳黄白色。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,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,自汕头到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带海域分布较密,闽南也有少量分布。每年雨水前后于碣石湾、红海湾、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,群体数量很大,生长迅速,至立夏已可长至成体。
  【生境分布】
  生态环境:生长于河口附近及海湾内。
  资源分布:1.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。8-9月间常成群浮游于海面,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。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,也可漂到外海。 2.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,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,自汕头至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事海域分面较密,闽南也有少量分布。每年雨水前后于碣石湾、红海湾、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,群体数量很大,生长迅速,至立夏已可长至成体。
  【性状】性状鉴别 呈半圆形,直径25-45cm,最大可达50cm以上。上伞突出,光滑,中胶层较厚,其边缘有8个缺刻,两缺刻间各有14-20个缘瓣。下伞较薄,边缘有发达的环肌,向内凹陷,其中夹有8个口腕基。干品伞部多皱褶。质坚而韧,不易折断,气腥,味咸。
  【性味】味咸;性平
  【归经】归肝;肾经
  【功能主治】化痰消积;祛风解毒。主咳嗽痰喘;痞积;头风;风湿关节痛;白带过多;疮疡肿毒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0-6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敷贴。
  【附方】①消痞: 一、白皮子、革莽,烧酒浸服。二、白皮子、荤莽同煮,止食革莽。(《王圣俞手集》)②治头风:白皮子贴两太阳。(《纲目拾遗》)③治膝骸风湿:白皮子贴之。(《纲目拾遗》)④治无名肿毒,重者溃,轻者散,又止痛:白皮子一片,白糖霜揉软,中开一孔贴上。(《医方集听》)⑤治流火:海蛰皮荡者贴上,燥则易之。(《文堂集验方》)⑥治烂腿:白皮子照疮大小,剪作冒贴,内掺银朱。(《救生苦海》)
  【各家论述】《纲目拾遗》:消痰行积,止带祛风。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
电话:86 417 6290166/6290167/6290168
传真:86 417 6290165
Email:hy3287@163.com , hy3287@ykof.com.cn
地址: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绿色工业园A区

您是第925位访问者!
Copyright @ 2008-2010 版权所有 营口海洋食品有限公司

站点管理   本站域名:http://www.ykof.com.cn

海蜇供应商/海蜇.com/海蜇.cn/海蜇.cc/海蜇.net/海蜇.网络/海蜇.公司/jellyfish.net.cn